贾林安自言少时受家父影响爱好书法,但上学期间因时间有限,只是断断续续学习书法。2007年,写了一件隶书作品获得了韩城“三城书画展”一等奖之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根据自身特点,他决定将隶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一头扎进了汉隶的众多经典之中,甘之如饴,孜孜以求。
隶书在当代书坛,一直呈现出一种活跃态势,靠隶书成名成家者不乏其人。像刘炳森、邹德忠、周俊杰、刘文华、张继、毛国典等,都是其中之代表。年青一代,喜好隶书者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亦多有可观者。
贾林安在数年之内以隶书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大展,获得中国书协会员资格,可见其进步之快。其实,作品能否进入国展,除了看传统功底是否扎实之外,也更在于创作理念是否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当自己的审美意识能够与主流书风接轨,在扎实临池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处理好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关系,则一切皆有可能。当然,这里的内容,并非仅指书写的文字内容,更多的是指用笔、结体、章法、墨色、题款、钤印等等的这些书法本身的因素。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则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从贾林安的作品来看,他的隶书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临帖功夫比较扎实,对汉隶本质精神的理解比较到位。
隶书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感觉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汉隶的基本风格是雄浑朴茂,博大雄强。观之有庙堂气象,庄严正大而气足神完。
汉隶经典作品多达数百种,特别是其中之《张迁碑》《华山碑》《曹全碑》《石门颂》《乙瑛碑》《西狭颂》《衡方碑》《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多为后世所广为取法。从贾林安作品来看,他对《张迁碑》《华山碑》《乙瑛碑》《石门颂》等下过较大功夫,对汉隶本身的用笔和结构特点以及章法布局具有相应的认识把握能力。尤其对《张迁碑》具有较深的感悟和领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领会到了当下隶书创作的主要特点,即对书写性的强调和笔法、结体之趣味、韵律的张扬。他的隶书创作一方面尽可能顾及体现汉隶经典本身的那种浑厚雄强,之感,另一方面,又着意于体现时代特点,即书写性、趣味性和幽默感、现代感。惟其如此,才能将自我的审美情趣依附于古代经典,巧妙融合,尽情展现。
贾林安隶书在用笔上颇具个人特点,沉着而不板滞,轻灵而不浮滑,点线的搭配、块面的处理,都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当然,这也是他借鉴当代隶书名家的结果。轻重、徐疾、长短、阔窄、方圆等等矛盾组合,皆悉心经营,一丝不苟。结体上比较注重字内空间的安排,疏密关系的处理尤具匠心。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既互相照应,又互相对比,因此,笔墨语言便显得丰富起来。通篇看上去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
贾林安在隶书创作上,还适当揉合了行草和魏碑笔意,在线条的排叠和点的穿插上,注意到了细节上的变化。藏露相间,刚柔相济,可谓是“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作品也就具备了使人乐于细细品读的品格。
此外,贾林安也擅长魏楷和行草书,魏楷出自于《张猛龙》《张黑女》一路,所作雄健端庄,挺拔有力。行草书则以二王为主,气韵生动,流畅自然。
建议今后在传统上继续深入,可用加法;对时人的东西,尽量避开,可用减法。追逐时风,乃展览风气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但若求长期发展,则需进一步深究古法,渐悟渐变,以求真正树立自我之风格。若一味追摹时风,则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我想,以贾林安目前所奠定的基础,一定会在未来的学书之路上,不断给大家带了惊喜。
谨以此文与林安老弟共勉。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醉墨先生修改于古风堂北窗下
(傅德锋,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术班成员、全国各大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多家书画网站总版主兼学术主持。曾持续在全国性权威书画报刊发表10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其中推出五个系列评论,在多家专业报刊连载发表,引起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