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砚边随笔

砚边随笔
2015-10-24 01:46:22   点击:994


 

关于传统

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回归传统、弘扬传统,不是跟传统一模一样,不是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世界各国,民族众多,有谁在日常生活中还坚持或者说重新选择几百上千年前的所谓传统服饰呢?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近年经常有人提倡汉服、唐装,也有人会议记录用毛笔,作为个人喜好或习惯,无可厚非,不过说到底,这些说法做法也是很表面的:我们的古人在汉服下可曾穿着衬衫?提倡者对古人内衣有多少了解?我们的古人可曾西装革履地乘坐今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到宽敞明亮的会场做记录?你用的毛笔跟汉唐时代的有多大差距?你是否在会场研墨呢?衣食住行,几千年来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要在其中选择某一个点固定下来甚至推广开去,不啻刻舟求剑。电影《神鞭》中的傻二,祖传辫子功,堪称绝技,后来剪了辫子改用手枪,弹无虚发,所谓“鞭没了,神留着”,这才叫高明。

 

专业与职业

比较来说,一直很喜欢专业,而对职业有莫名的反感。大约职业总让人将其与挣钱谋生联系在一起,而对于艺术创作,这样会失去自由。这种看法其实有些矫枉过正在具体操作中,有好多选择,走向市场不一定就一定为市场左右得身不由己,既然没有强买强卖,完全可以自己做主,选择理想的状态。而且,职业还能使得作者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艺术在学术上市场上的位置,对加强学习不断进步起到推进作用,利用得好,完全可以兴利除弊,由职业而更专业。只要不是一门心思地向钱看,职业化一样可以潇洒起来,而只有对艺术的当下生态环境有具体清晰的认识,才可以让艺术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职业艺术家,主要精力无疑还是要放在专业上,有好的作品,才有职业化的资本,而艺术品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是另一门学问,本不必艺术家亲自操刀的。——下自己的蛋,让别人去卖吧。

 

画家书法

历代画家多有书法功夫,其中杰出者卓然成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徐渭都是其中佼佼者。宋代以来,画上题字渐成风气,所以画家注重书法修养,即便不算高明,也多有可观。真正在书坛站得住的,必有真本领,论书法高下,是没人管你会不会画画鼓琴。金农的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特立独行,都是后期自创别格,金农浸淫汉隶功夫之深无须赘述,而郑板桥一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手“馆阁体”又岂肯让人?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谢稚柳、陆俨少等自不待言,虚谷、唐云、程十发、李可染等,虽然都有非常独特的个人面目,而早年无一例外都有扎扎实实的临摹历代书法经典的功夫。若没有这样的基础而自我作古,信笔妄为,任是何等天才,必堕野狐禅,概莫能外至于不学无术任笔为体竟自诩“画家字”,更是无知无畏,徒增笑柄而已——正如对京剧经典唱腔一无所知而欲无中生有自创新腔甚至侈谈开宗立派——简直岂有此理

 

原作与印刷品

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原作,值得观摩,不过也有问题,就是光线展品陈列方式有时候对观赏效果考虑不够,所以隔着柜台玻璃,照明不够,不免可望不可即之憾个别展览更给人例行公事的感觉管它实际效果如何,反正展览是办了,可以按计划写总结了凡此种种,让人不无遗憾的如此这般,真的不如看一些好的印刷品。

 

花香不在多

有人说古人写字都那么好,后代越来越差,此说未免有失公允原因复杂一是说的古都是大家,而且年代越是久远流传作品越稀少,随着年代渐近,作品存量丰富,自然容易发现质量参差,很正常。二是所谓差,不是真差,更多时候是以其最好的作品为参照,相对而言没那么精彩而已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不是说件件精彩,只是说规矩谙熟,功夫深湛,经验丰富,总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而保持起码的水准,不是传说王羲之再写兰亭序而不得吗?不能要求破纪录的运动员每次训练、比赛都能跑那么好的成绩,艺术家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已经可以了。

所谓比肩古人其实是很含混的说法比肩哪个时期的古人?比肩古人的哪些作品?整体比较还是单件作品对比?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意义实在有限。

 

艺术教育,且慢动手

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让眼睛耳朵得到享受而一味让手身体受苦。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欣赏本不需要吃苦的。本来极好的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机会,生生变成了孩子的负担,真是暴殄天物,奇哉怪也。

经常有朋友问我,到底怎样来看一幅书法或绘画的好坏,我总会建议他们,如果真的有兴趣,就先去浏览一下历代经典,这样自然会有收获。语言是无法取代对作品的品味的,滴酒不沾却要当品酒师,如何是好?何谓眼高手低眼者,欣赏水平也、见识也;手者,技术也、功夫也。当前的艺术教育,多重“手”而轻“眼”甚至根本只要“手”而不要“眼”,流弊多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在中国美术馆拿着画笔临摹张大千、齐白石、毕加索作品的孩子们能暂时放下画笔该多好!

上一篇:魏春雷诗十二首发表于《中华辞赋》杂志
下一篇:魏春雷样刊样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