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春节话春联

春节话春联
2016-01-13 00:51:03   点击:711


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不过前几年人们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发现,该遗书记录了12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其中的第一副,作于开元十一年(723),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看来春联产生的历史只会比这个时间早。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宋代以后,我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常见的这种春联。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当时的文人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还有不少对联理论著作,鼎盛一时,春节贴春联的风气更是深入人心。当代学者周汝昌先生认为:“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的确,无论从春联的普及程度看,还是从人们写春联、贴春联的自觉程度说,没有哪一种文艺形式可以与之媲美。这是对我国民间贴春联习俗的精辟概括。

过去春联都是手写的,红红火火又文雅喜庆,近年虽然也是家家贴春联,但手写的少得可怜,多数是买的现成的印刷品,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春联可以手写。市面上的印刷品春联无论文辞还是书法往往都不太讲究,甚至还有错别字,而且内容单调、雷同,书法也很俗气。不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对春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那些粗制滥造的春联必将被淘汰。当然,如果有条件,自己动手写春联是最好不过了。尤其是不少小朋友业余时间学习书法,写春联正是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不妨一试。春联可以体现家庭文化品位,但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有几点要注意:一是从文学角度,要遵循传统规范,不宜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二是书写时采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但不要繁简混用。

春联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学和书法的放松要求将失去原本的味道,若张贴也随心所欲,更是不应该。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一般地说,尾字是三声、四声的是上联,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从右往左,才是春联传统的规范。春联的尺寸要与门户协调,不宜过宽过长,一般家庭1520厘米宽的春联就比较合适,而商家铺房店面和一些高大建筑的大门对联可以稍宽些,但也要适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春的万千气象,从春联开始!

上一篇:魏春雷资料
下一篇:魏春雷样刊样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