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我收藏的几枚明信片

我收藏的几枚明信片
2023-08-13 22:43:03   点击:38

寒假得暇,整理资料,重读所藏信札、明信片,较早的几枚邮戳日期在2003年元旦前后,算来整二十年了。古人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天人们感慨“时间都去哪了”,人到中年,感触越发真切。那时候年轻,痴迷写字,元旦新春之际,没少给熟悉不熟悉的师友寄明信片,一则表达美好祝愿,二则有请教、交流之意。蒙诸师友不弃,多有回赠,真是“抛砖引玉”了。早在2004年,我写了一篇小文《省事却因多事力 无心却似有心来——日常书写中的“作品意识”》(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2期),对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几枚明信片稍作赏析。2019年、2020年、2021年在葫芦岛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兴城白塔)先后搞了“生活中的书写·书信篇”、“生活中的书写·题赠篇”、“生活中的书写·明信片篇”三个小型展览,对所藏信札、明信片等日常书写相关藏品作了集中展示。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尤其在低碳环保等概念下,贺卡也多线上形式,明信片风光不再,而手边这些承载往事记忆的明信片就越发显得珍贵了。明信片不大,却能让人想很多,这也是明信片的魅力所在。2019年6月,全国第十九回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提名展在辽宁兴城展出,36位七十年代书家的180件作品参加展览。当时我因有菊花岛之行不能出席开幕式,就在展览之前写了一篇小文,文中提到,“这些‘七〇后’作者中,颇有几位相熟”,而“徐鸣浩这个名字没注意过,看了介绍才知道他就是徐俊峰,十几年前即有明信片之‘交’”。其时我与徐俊峰缘悭一面,不过他读到小文,加了我的微信,遂得“深交”。这枚明信片寄自山东商河,邮戳日期是“2002.12.28”。与之差不多同时寄来的还有徐州余中元的明信片。当时他在书坛已经颇有名气,后来有意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打了几次电话了解情况。那些年我在报刊和网络上还算活跃,201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好几位书友问及报考事宜,其中冷柏青、罗超阳、陈长龙2013年,余中元2014年,先后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我们于是多了一份校友之谊。身边熟悉的师友有的“舍近求远”把明信片邮寄给我,有的则当面赐下,这枚明信片就是魏哲老师直接送给我的。明信片上,“鸡年如意。老铁”几个字一如既往的洒脱奔放,所钤小印“魏哲之鉨”亦精致可读。魏哲老师的毛笔、硬笔书写的信札、明信片在报刊上、网上时有所见,真正属于我的这是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魏哲老师2018年因病谢世,还不到七十岁,让人叹惋不已。我手里的魏哲老师课堂示范手稿及春联等都没有题款钤印,魏哲老师谢世前一年为我题的斋号“听燕阁”、“听雁楼”题款、钤印俱备,是我收藏的魏哲老师的完整作品。生命无常,睹物思人,这也是收藏的意义吧。还有两枚明信片是抚顺张玉峰、沈阳李琪寄来的,一位是老兄,一位是老弟,都是老乡,论书法都是可以对我“指指点点”的,也是“老师”。玉峰好隶书,曾惠寄临帖、创作数件供我参考,李琪老弟曾送我一帧行草斗方,与他明信片上的作品同题。——“笔不论钢与毛”,手迹的意义无法取代。时过境迁,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我们也许会忘记,但摩挲实物,品咂过往,总有些感受能落到实处,明信片虽小,却足以当此大任。

上一篇:魏春雷文艺评论简目·美术篇
下一篇:魏春雷样刊样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