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老年人如何学习书法

老年人如何学习书法
2015-09-19 06:37:00   点击:1126

 

如今在老年大学和各种学习班,学习书法的老同志越来越多,近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先后发起主办了首届、第二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同志学习书法的热情。对于喜欢书法却苦于没有基础或基础较弱的老同志来说,如何顺利踏进书法艺术的门槛,不走或少走弯路,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与青少年相比,老同志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丰富深厚、理解能力强,这对于书法学习是优势,而因为年龄因素,身体机能、健康状态则比不得年轻人。在书法学习上,就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学有所得。下面谨就老同志学习书法问题提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准备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就是书体的选择问题。从书体上看,篆、隶、楷、草、行,哪一种书体都可以作为初学的入门书体。各书体互为基础,完全没有必要先写楷书,从隶书、篆书或者行书、草书入手,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写好。之所以一直以来儿童学写字习惯以楷书为入门书体,是以识字、读书以至写字的日常需要为出发点的,而作为艺术学习,拘泥于此实在没有必要。从书法教学的实际效果看,以隶书作为入门书体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一是点画形态特征明显,容易掌握;二是字形与楷书较为接近,学习和创作都方便。

出于兴趣,从其他书体学起也是可以的,只是一般来说,比从隶书学起遇到的问题要多一些,也就更有难度。比如,篆书、草书有特定的篆法、草法(各体都有各自的字法规范,但隶书、楷书、行书要相对简单得多),创作时受限制也多;楷书点画形态丰富、结字复杂,尽管看起来熟悉,实际写起来却很有难度;行书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书体,风格多样,与楷书类似,但点画灵动活泼、字形多变,不好把握。

书体确定之后,具体选择哪本字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是风格,以安静平和为上选,奔放的狂草如张旭、怀素、徐渭、祝枝山的作品,激越奔放,惊心动魄,欣赏起来确实过瘾,但不适合老同志学习,除了狂草本身的难度,从体力和健康状态看也不合适,勉强描摹形似,难以写出效果,而纵情挥写不但耗费体力,更容易让血压升高,造成危险;其次是技术,技法丰富精致固然是好,但不适合初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柳公权的楷书(如《玄秘塔》《神策军》)、赵佶的瘦金体、米芾的行书(如《苕溪诗》《蜀素帖》)、赵孟頫的楷书、行书等,华美丰赡,神采奕奕,艺术魅力毋庸置疑,但技术难度极高,一点一划,稍有不妥则形神顿失,由此入手,难免事倍功半。再者,就是尽量选择墨迹,不要选择拓本。道理很简单,墨迹才是书写的本来面目,摹本、临本甚至复制,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若经书丹、刻、拓几道程序,效果如何,更是不消说了。这些与原作的差距都会影响我们对原作的感受与理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如今印刷技术越来越先进,好的印刷品与原作的差距越来越小,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古人所说的“下真迹一等”,现在看来并非难事。具体选择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字帖,因为市场上字帖出得太多,良莠不齐,一定要加以选择才行。

综上所述,在自己喜欢的书体上选出合适的碑帖就不难了。以隶书为例,清代何绍基、金农、邓石如的作品就比较值得关注。何绍基用羊毫,字法规范,尤其他的临汉碑系列,非常适合初学,比直接写汉碑方便得多。金农的隶书“王秀”册页、临《西岳华山庙碑》等,笔法自然,造型规范、特征明显而生趣十足,很容易出效果(他的漆书不宜学)。邓石如隶书点画结实、字法整饬,气度伟岸,也可以选择。

其他,如果喜欢篆书,则不宜写铁线篆一路,而以大篆为宜,如毛公鼎、散氏盘等(字数相对较少,创作时需要文字内容可通过集字类的工具书来解决或辅助);楷书可选清代翁同龢及现代的谭泽闿、谭延闿的作品,学颜有成,便于初学;行书可选宋代黄庭坚的《松风阁》一类大字、明代文徵明的大字(学黄庭坚一路)、清代郑板桥的行书,特征明显,便于把握,此外,清代杨守敬、翁同龢及现代于右任也可以考虑。草书则可以选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现代王世镗、王蘧常的章草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

以上只是粗略举例,大家可以多关注相关资料,根据上述原则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下面再谈谈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尽快把握字形,建议采用摹的办法,就是把纸张铺在字帖上描摹,简单有效。为了不污损字帖,可以在纸张和字帖间铺一层平整的塑料,也可以放大打印,直接在上面描写,可以写多遍。

写得像不像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根本的标准。要写得像,就要动脑筋,重视读帖。所谓读帖,是对碑帖进行观察、感受和分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研究得精细入微,才能在临帖时做到心里有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反之,只求“差不多”,粗放经营,其感受与理解只能是“似是而非”,动起手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临帖不能“似”,就如练射击不瞄准,用再多的子弹,又有什么意义呢?临帖如此,创作也是如此,一般老同志在书法的临摹与创作上往往存在任笔为体的现象,不能或不甘心对范本亦步亦趋,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作品的格调,不可不慎。

为了尽快进入创作状态,可以直接“克隆”别人的作品,如明清之际楹联作品资料丰富,佳作甚多,可以按图索骥,直接临摹。这种方式立竿见影,通过这种方式各个击破地写出几件作品,可以较快地积累创作经验,再通过集字等方式另起炉灶就方便多了。自藏或者送人,都很合适,如果投稿、参赛,则要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要注明“临写”字样,以免抄袭之嫌。

工具材料问题。上述原则下选出的范本,对工具材料的要求都不高,一般的兼毫、羊毫毛笔及普通的宣纸、墨汁就可以了,价格都可以接受。报纸、水写纸虽然方便实惠,但书写感觉与正式创作相去甚远,不适合使用。当然,如能买来墨块砚台自己研磨而不直接用墨汁更好,宣纸也不要局限于棉料、皮料之类白色生宣,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历代书法作品,白纸黑字的极少,明清以降,在用纸上非常讲究,泥金泥银、洒金洒银、烫金烫银、描金描银、水印瓦当、绢绫锦帛,等等等等,从材质本色到加工工艺,可谓丰富之极。可见对作品效果,古人是相当重视的,而且很有品位,常常是富贵而不庸俗、华丽而能雅致,值得学习。平时练习当然不必过于讲究,但正式创作中,不妨多尝试各种材质和工艺的书写材料,作品一定大为增色。

最后,要坚持多去博物馆、美术馆观摩真迹,坚持多看历代名作提高眼力,尝试选读古代书法论著如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刘熙载《书概》等,这些都会对书法学习起到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以上对书法学习过程中几个常见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解说,希望能对喜欢书法的老年朋友有所启示。

上一篇:《书法报·硬笔书法》“听雁楼札记”专栏文章一览
下一篇:魏春雷样刊样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