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试论书法的繁与简------叶发础

试论书法的繁与简------叶发础
2015-10-31 11:08:54   点击:934

     书法的繁与简,历来是书法创作与鉴赏的一个重要话题。

王羲之的《姨母帖》以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属简朴一路,而《丧乱帖》完全脱尽隶体,用笔挺劲,结体欹侧多姿,笔法精妙生动,轻重缓疾极富变化,不论用笔体势都给人繁杂的感觉,明代董其昌参禅入书,用笔率意自然,气势流畅生动,于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八大山人的书法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而同时代的徐渭行草书运笔超脱,狂放不羁,气势雄健,情感激越,笔画圆润遒劲,结体跌宕嬗变,章法纵横潇洒,字形则大小参差,或颠扑,或偃仰;字或如狂,或如醉,皆出之自然,浑然天成。寓姿媚于扑拙,寓霸悍于沉雄,达到书写神韵之顶端,极尽丰富之能事。近代的弘一法师,早期取法北魏,出家前的书法俊秀挺拔,刚毅果敢,深沉峭拔,气势如虹,而“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可谓绚烂之至归于平淡。

为此,繁与简成为书法不同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鉴别一个艺术家艺术个性的标准,但二者又是息息相关的。

真正意义上的“繁”,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和累积,是积简成繁。同样,“简”并不不是浅薄与空洞,而是繁的提炼和升华,“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因此,“繁”与“简”乃一对相互参照、互为依托、互为转变的辩证关系。

众多成功书法家的学书历程告诉我们,从对书法认识的简单,到遍临诸家碑帖,博取各家精华,实现一定量的积累,然后结合自己的性格和修养,经反复思考和提炼,博观而约取,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正是循着从简到繁,复归于简的过程。如果一个书家只停留于技术的积累,掉进传统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更不懂得融会贯通,最后可能沦为“炫技”的书奴,同样没有一定的技术保障,而想独树一帜的,可谓天方夜谭。

近段时间以来,笔者痴迷于怀素的草书,对书法内涵的繁与简作了一些思考。

最早接触草书是孙过庭《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掌握起承转合、提按顿挫之法度,后临张旭《古诗四帖》,通篇笔画丰满,行文跌宕起伏,动静和合,欹侧相倚,悟得些许自然而流畅的书写要领,现主攻怀素《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自叙帖》笔画圆转遒逸,线如绵裹铁,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极富动感。线条趋于内敛,风格趋于散淡,但为避免临摹流于简单,通过小草《千字文》、《圣母帖》等怀素草书三帖以及章草的穿插训练,让每一笔每一划都能留得住、放得开,力图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实现从繁到简的提炼和升华。

笔者以为,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一点一画的精到,而在于整体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此刻,每个字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个体,依靠方圆、曲直、轻重、刚柔、快慢、枯湿、肥瘦、长短、揖让、承接、呼应、顾盼有致、映带左右、错落参差、阴阳相合等等,产生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天趣嫣然的艺术效果,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而过分拘泥于一笔一画,那只能是技法的有序积累,因此,有时要化繁为简,有时还得易简为繁,否则,难臻大美。

简约是一种高雅而纯粹美,它要求书家在通往这一境界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技法和学养积累,简约而丰富,应该算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上一篇: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 ——感受叶发础书/林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