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书者,如也-------刘朝辉

书者,如也-------刘朝辉
2015-10-01 13:59:14   点击:1046

中国书法艺术的媚力历千年而不衰!

     仅靠一笔一纸一墨如此简单的书写工具,怎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媚力?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古人:“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姜夔《续书谱》)清刘熙载也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概)这说明书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除了艺术构成中的技法问题,他还包涵了太多的精神层面的元素!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书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简单的书写工具,反衬了它的难度。其难,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为掌握它,汉代的赵壹在《非草书》中这样描写学书者:专务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时,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其难度可见一斑。一位书家,不能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心手相忘,那么他的书法语言表达必将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古人为得到所谓书法秘籍,呕心沥血者有;掘人坟墓者有;指画被穿者亦有,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书写技术是那样的难已至于当某些作者掌握基本技法后就会自我陶醉在技法的卖弄之中而不能自拔。

    而技术的成熟,在书法之路仅仅是的迈出的一小步。如同学习一门外语,这不过是刚刚积累了一些用于表达思想的单词与语法而已。至于能否写出传世的伟大篇章,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书法艺术中,真正能够让书者心手相忘的,定是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气韵!

书法艺术的难度,更多的表现在道的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上。技进乎道。历来论书无不言气韵。有的作品气韵生动,有的高贵典雅,有的现庙堂之气,有的具林下之风。所谓“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概。书概》)这都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是作者一种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自然表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其人。虽看不见摸不到,却能感知到。气韵,贵雅与文,忌火气与俗气。能去火去俗的,惟有读书。清代邵梅臣云:昔人论书作画,以脱火气为上乘,夫人处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所谓脱火气,非学问不能。(画耕偶录。论画山水)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黄鲁直说,吾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世说新语补。言语)东坡也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卷万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张式也说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而臻绝品者,未之有也。若把学习书法喻为艺术的朝圣之旅,读书养性就是我们旅途中赖以生存的资粮。

先贤所作,汗牛充栋。虽是开卷有益,也须加以拣择。如释家经论,直指人心,常读可净心启智,依之行止,可修身正行。若长时熏习,定会心生喜悦,受益无穷。儒家经典亦如是,不妨多读。只要是经典,其精髓与精神最终还是统一的。好比登山,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开始,虽然沿途景色不同,但只要登上顶峰,环顾四周,所见的风景依然是相同的。虽然在表面上看不出读书与书法的直接联系,但长时间有深度的阅读,将自己置身于与先贤古圣神游的情境下,会由内而外的、在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从他作品出显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气定神闲、理直气和的书卷气。否则显现出的只是会薄、俗、躁、火,面目上的局促与紧张。任有再绚烂之极的技法,也难掩文化层面的贫瘠。林散之说一个书法家是用学问养出来的,此言不虚。所以说读书是书家毕其一生的功课。

深厚的学养辅之以纯熟的技法,以这样的状态去创作,才会创作出有高度有深度能传世的作品。技与道,均不事偏执。技术上的不完善,难以全面以艺术的手法传达自己的思想。既使是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也未必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不书法精品。而学识上的浅薄,不管技法如何的完备,在作品只会愈加凸显形式上的张牙舞爪与内心的空虚和不自信,难脱匠人的藩篱。

书为心画,字者,如也。无论书写者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都会通过其作品如实的呈现出来。

 

此文发表于2014年6月4日《中国书画报》

上一篇:宁静的意义——刘兆辉与他的书法 (张瑞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