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故地素来崇尚风雅,文脉不绝,直到上个世纪末还有许多老先生蛰居于此, 诗书济世,耕读传家,并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里的教化与人文。其中有擅长诗文的史道明先生、有擅长翰墨的梁伯载先生,有擅长丹青的张儒生先生,有悬壶济世兼通国学的乔凤鸣先生,乡间将此四位老先生合称“雍州四老”。“四老”的书法墨迹自然也成了这里特有的文化名片,而倍受人们青睐,一幅条幅,一块牌匾,乃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里门上的一副对联都成喜爱文墨的文后生们默默临仿的对象。
陈一江生于斯、长于斯,在雍城的人文风雅侵染下,他自幼喜好翰墨,有幸问学于“四老”门前,三十年来临池不辍,笔耕不倦,磨墨润金,信心日增。
与陈一江的相识是在1993年的宝鸡上学期间,同一条街道,两所学校,一东一西。一大学一中师。一江长我几岁,我们兄弟相称。他具有关中西府人的典型相貌特征,宽厚的脸盘、水泡长眼、一身敦厚,尤其是那兵马俑般自信与坚定多少年来未曾改变过。当然我们的相识是因为书法。
在那个年代,仅凭书法一技之长要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得不暂时放下毛笔拿起画笔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美术考学队伍。不知是这位老兄的色彩画得像素描,还是素描画得像书法,在经历了几番落榜后,最终在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落脚。当然,对于他而言,不管上哪所大学,其实专业只有一个,那就是书法。无论什么课,只要老师好说话,他都练书法。到后来干脆除了考试去一下课堂,其余时间基本就在画室(租的民房)里练书法,两间大的房间里除了水泥地面以外的平面几乎都糊满了白纸黑字,毛公、张迁、魏碑、二王手札、颜真卿、苏东坡、、米芾、黄道周、王铎,应有尽有。人生活在其中有如僧侣修行于画满壁画的石窟寺里一般的宗教感情。这种对于书法艺术所唤的痴迷状态在当时是极有感染力的,因此我们常常会在这里小聚,喝茶、聊天、音乐、书法。
大学毕业后,一江回基层教书,娶妻生子,开始了新的安逸生活,一晃又是二十年。这期间我们虽然相距又远,而彼此间的往来未断。我见证了一江书法的逐步成熟,这个阶段他以颜字为主攻方向,尤其在争座位等行书帖上下力较深,后来又上溯汉魏,下涉明清,逐渐形成了本于他个性的书法风格。
几年前,我离开陈仓,南下潇湘,距离之遥使得我们难得有相聚的机会,但是会时时想起一江兄,想起和一江兄和书法相关的往事。人到中年,生活中回忆便多了起来,,我们喜欢回忆往事,不是因为往事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那时我们年轻。
虽然我们不再年轻,可离真正的老去还是有大把的时光的。古人尝云:“人书俱老”。我期待着当我们“人老”的时候,还有“书老”相伴,至少这样也算是一种慰籍吧。
乙未端午后五日冯亚君于长沙
冯亚君,湖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