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在“解构”中重构自我----漫谈李小明的书法篆刻之路(赵 熊)

在“解构”中重构自我----漫谈李小明的书法篆刻之路(赵 熊)
2015-10-14 20:19:05   点击:742

     在西安诸多书法展览中,李小明的作品很容易跳将出来,抢了参观者的目光,使得你要在他的作品前停下来,多看上几眼。

就在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的那段好年华里,李小明喜欢上了书法,因此,也就牺牲了许多玩的机会,常常行走在柳公权的点横撇捺之中。当然,在他现在的作品中,早已看不出柳诚悬的影子,因为他后来的路走的更宽,走的更远。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缘于青年时代的热情,他曾倾情于米芾的笔法多样、八面出锋;留连于王铎的笔墨酣畅、气息流动。同时,又缘于北方人的豪放、刚毅性情,小明亦在秦诏版、张迁碑等金石碑刻中寻觅,努力在作品中表现出华滋雄浑的艺术气息。

哲学家曾以“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来概括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实书家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也莫过如此。早年,小明或者对“二王”的书法尚不以为然,但经过一番浸淫历练之后,他又着力于“二王”书法,并从与之相传承的孙过庭书谱中深入研究汲取。在如此反复淘漉之中,他对经典的认识愈见深刻。他认为对经典的“临习与细品是漫长而艰辛地、脱胎换骨式地,必须是原汁原味的全面吸收。以丰富自己在笔法、墨法、布白等方面的包容量。”唯有常年对历代法帖研究与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趋向,有选择性地对经典之作进行精读、精临,对所临之作中每一字每一画的用笔轨迹时行比较和分析,做到精微细腻心中有数,在精临中渐渐梳理出自己的笔墨语言。为了强化这种语言,要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书体进行互补性训练,以丰富线条的质感和随意性,从而熟练地掌握笔墨的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重构出无声中有旋律、静止中显飞扬、单纯里见丰富、狂放中显雅逸诸种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在这里,小明提出了“重构”,而“重构”之前的“解构”,也是他着重思索的一个方面。因为书法是依赖于汉字形态生存的艺术形式,其在创作中必然要受到汉字固有形态的制约,如果想要生成不同于别个的“这一个”,首先便要解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磨练与形成,诚如小明所体会的:“来自于经典法帖的临习与研究”。

书家可以不以理论见长,但在实践创造过程中,倘若没有理论的参照,没有理性的感悟与升华,实践创作所面对的必然是混沌无序的窘迫境界。对于小明这一代青年艺术家而言,正是这种勤于实践,却不能在实践中赋予理性的思考与研究,便有了引领他们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前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重构”所表现出的一个显明特征便是综合。这种综合或综合能力则来自作者的文化品位、文化素养,以及对多种文化形式的兼及。于此,小时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书法这外,小明在绘画和篆刻得上也用功颇勤,他的画作多取法文人写意,寥寥数笔,以写胸中逸气。又譬如他对书法中“华滋雄浑”的追求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吴昌硕、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和感悟。与绘画相比,小明在篆刻上有着更多的实践,因此取得了更多的成绩。小明的篆刻初师汉印,特于汉印中写意韵味一路的印风情有独钟。近年来,他又逐渐深入对古玺形式的研究与借鉴,刀下斑驳中见古朴,颇得金石趣味。同样,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也可见另一种综合,即诸多篆法、章法与形式的交替运用,从而探索在写意趣味统领下的样式变换。

在一篇学书心得中,小明颇有体会的说:“书法艺术创作是既动手又动脑一项活动。关于它的点画与结体的试验和创作深不可测,有才华的人,可以从中找到创作的激情和乐趣……”祝愿小明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能葆这种激情、这种乐趣。

 

上一篇:游 于 艺 ——李小明
下一篇: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