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
2015-09-22 22:54:36   点击:722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
                                                         ——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手记
 
                                                                            仇高驰
 
 
 
        我学习篆书是从《泰山刻石》入手,对《泰山刻石》临习有年,尽管后来也“穷源竟流”,上追《石鼓文》、《虢季子白盘》和《毛公鼎》,下探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和萧退庵,但始终没有间断过对《泰山刻石》的研习,并努力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表现语言,这件兰亭奖获奖篆书对联作品便是自己近期探索的风格样式。
      在笔法上,这件篆书《披书过雨》七言联虽然是以中锋为主,但同时在局部辅以侧锋用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既有厚重之感,又不乏灵动之趣。孙过庭云:“篆尚婉而通。”可谓是对篆书用笔的最深刻揭示。然而,篆书用笔仅仅做到了圆通和畅达还是不够的,要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不急不弛,才能恰到好处。因此,我在书写过程中,以逆锋入纸取势,中段丰实,收笔凝重,使线条呈现出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在线形上,打破了匀称如一的“玉箸”状态,增加了线条的粗细变化和用笔的盘曲度处理,这样就强化了作品的书写性和跌宕感。
      对于结体,我改变以往作篆的结体长宽比例,变修长为方正。小篆自秦代产生以来,后世书家莫不以斯篆为正宗,取纵势为体,千人一面,了无新意。萧退庵老人认为作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以我的体会,将小篆写方,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还要多从汉篆上去感悟,必须达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做到密至不可再密,疏至不能在疏,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方能想方就方,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这件篆书《披书过雨》七言联的章法处理,依然是按照传统对联的布局手法,在形式上配以朱砂界格,目的想使作品显得浑穆庄重,再在作品上下联的两旁书写四行小行书的题跋,增添了作品的动静对比和丰富感。而在虚实的对比上又加强了变化,运实为虚,以虚为实。我感觉当下作篆,多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应虚实并见,虚实兼到,方为上乘。
书篆用墨的变化,一直是我近些年来篆书创作重点探求的课题之一。墨色变化,是增强书法作品节律感的重要方法。小篆作为静态的书体,如何能破静增动,我感觉用墨的变化当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件成功的篆书作品,要能随着书写者感情的起伏,而在其燥润浓渴之间呈现出变化,而产生出韵味来。我在创作这件对联作品时,笔内所含的水不是太多,这样用笔时线条就有苍茫感,行笔涩重而不浮华,同时随着书写的节奏的改变,毛笔内的水分也将会慢慢被挤出,这样就会使线条呈现出既苍且润的效果来,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
     这件兰亭奖获奖篆书对联作品,在书写材料上选取了仿古宣纸,目的是想进一步烘托出篆书的古意来,毛笔选取长锋羊毫,这样更容易使写出的线条富于质感,另外,由于长锋羊毫的含墨量较多,能在书写时不至于频繁地蘸墨而影响情绪注入的连贯性。作为一个已经进入自运创作阶段的书法作者来说,对于书写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有所考究,要十分清楚用什么样的纸和笔,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创作表现语言的发挥,也就是要能找到适合凸显自己书法艺术个性的书写材料。而这些往往被一些书法创作者所忽视,总有找不“用武之地”的感觉,但不知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艺术创作很需要善于及时地扑捉自己的创作状态。因为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书法作为艺术当然不可能逸出。所以我们的创作要选择在充满创作情感涌动的时机,去完成作品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只有有了情感的投入,书写就会有节奏感,就会在每一次的创作中迸发出新意来。这件篆书《披书过雨》七言联,就是在“偶然欲书”的状态下完成,整个书写过程,中间一共蘸墨三次,随着毛笔含墨量由多到少以及书写节奏的变化,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了浓淡、干湿的墨色层次的艺术效果。
                                                                                          (摘自《书法报》2015.5.20)
                                        

上一篇: 浮生一日
下一篇:学篆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