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回到总馆
首页 > 朴质平易的《利簋铭》

朴质平易的《利簋铭》
2015-09-22 22:56:18   点击:786

                                朴质平易的《利簋铭》
                                           
                                            仇高驰
 
中国书法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年才发生,但是书法艺术的开始,当与汉字的萌生相同时。而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文字资料当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诸多的要素。
进入西周后,文字形体开始向秩序化、图案化发展,书写的自然美逐渐被削弱,人工美则日益突出和发达。这一演现象在西周早期的《利簋》中便得到有力的验证。
《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为西周武王时期的金文,1976年出于陕西省临潼县。现藏该县文化馆。器高28厘米,为带方座的两耳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计32字。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讨伐商纣王夺鼎获胜,推翻朝的历史事件。利簋的发现,使得人们首次看到了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更为重要的是其铭文内容同历史文献能够相互印证,从而提高了相关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因此,意义极为重大。它的发现成为20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利簋》既是武王伐纣文物遗存的最重要的发现,同时,也是有关甲骨文转向金文以及商文字转向西周文字的最重要证据。在章法上,《利簋》采取的是竖有列而横无行的布局方式,每个字因繁简的多寡,大小一任自然,呈现出参差错落,意天真的审美效果,这与西周后期井然有序的金文作品形成显明的不同。在结体上,以长为主,间或个别方形处理,疏朗开阔,错落自然,此铭的用笔纯熟遒劲,笔画均整,同时还带有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纵横爽利刻锋锐的某些痕迹。尽管铭文是采取的浇铸的方式,但由于去殷不远,因此在审美上亦然体现出相近的格调。线条长竣拔,又间有肥厚之笔体饰其形,深受殷末金文书风的影响自不待言。其笔画均匀而势圆,渐开西周中后期笔势柔和圆润、行款工整之风气,可以说《利簋》是从甲骨文转向金文的过渡性作品,自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和意义。
大凡是承前启后的书法作品,其信息含量往往较为丰富,所以,它们也就往往会成为我们师法学习时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知道金文作品一般都是制范浇铸而成,属于“二次完成品”,书范时的手写特征都会被其后制范过程中的修饰工艺整齐匀一地改造过了,尽管有时误差不是很大,因此,在临摹《利簋》时要善于理解,要从漫漶残剥中领会其字结体和点画的特点,努力写出笔意来。不能拘泥于描摹残痕断画,要懂得借鉴复原。在这里控制线条质感的笔法要始终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临习大篆要施以平实运笔之法,讲求中含内敛,笔力藏于画中,使气息畅达贯通。同时,还要注意用笔圆中的方势,使笔画方圆备。在行笔的过程中,略带提按,使其线条呈现粗细变化,有瘦劲、坚挺、爽利之感。在结字上把握好长方的特点,但不可忽视其中少数的方形处理,最后,对于《利簋》的临习,尽量以整篇通临为宜,这样可以有助于更准确理解此铭文参差错落和富于变化的章法之妙。

上一篇:李斯与《泰山刻石》
下一篇:学篆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