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风采润古今——宋哲金书画印艺术管窥
------谢吉昌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欣赏宋哲金先生的书画印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醇厚拙古中透出的自在清凉,尽情挥洒中蕴蓄的博大胸臆,纵横跌宕处风云变幻般的舒畅与自然。
宋哲金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书画篆刻家,精于印,能画,又善于书,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给艺坛留下了痕迹。先读先生的印,后识先生书画,先生书画印俱佳,让人钦佩。
宋哲金先生在篆刻创作中,入印文字取资广泛,曲尽变化并使之符合秦汉印艺术的内在规律,为己所用,入古出新,率意而天真烂漫,各具风神。在技法上,用刀无定法,刀法遒劲灵动,爽利中见醇厚。章法上,平中求变,多点呼应,于细微处见精神,活泼中见质朴严谨,险绝气势中涵稳健,得动静相宜,巧拙相生之趣。先生的篆刻作品分工稳与写意两大类,工稳者自然清隽,不论结字的停匀、边框的虚实组合还是他刀下溢出的凝练简洁的文字线条都显得,透露出古代铜印所特有的那种气息;写意者直抒胸臆,奔放粗犷,精神抖擞而不失文雅之气,质朴存之,古意有之,文雅不失。
宋哲金先生的篆刻作品用刀爽辣,斑驳的石屑之间,有着肯定而自信的气度。但看似不经意的率性,其实都出于苦练精思,一屑一芒无不忠实于印章的整体效果。他的豪放是有明确的主观意图的,刀笔为我使,始终服务于每一方印的意境。他的印章具有古意。其印能在平实,朴拙之中见性灵,在斑驳古貌之中见刀情笔趣。他善于利用和变化古代印式,利用一切历史遗存可供篆刻创作使用的素材转化入印,使他的印又非常有新意。他非常重视作品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非常重视刀与笔的表现力,入古而出新,拓宽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宋哲金先生印风写意、抒情,见人见性,却又不失平稳与细腻。逐一赏析,可窥其印发展之脉络,刀下渐趋游刃有余,线条流利自如,结构变化多端,由平稳规整渐向率真、洒脱、抒情、写意;创作主体已浮出水面,由“客体”转为真正的主体,主宰创作的全过程。其印审美情趣蕴含丰富,在今日高速运转的社会,其移情悦性,宛如香茗一杯,饮之余味无穷。
宋哲金先生的书法作品取法视野宽广,格调高华,既精于篆书,又长于行草,风格刚毅奇崛,朴茂健劲,书写情趣夺人。书法讲求对传统的继承、对个性的张扬,那是一个灵动的感觉。宋哲金先生的篆书便是这种尊重传统与张显个性巧妙结合的典范,他的篆书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正好适应了当代的审美追求,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古人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善学者皆能化古为我,得意忘形。宋哲金先生篆书虽面目多样,自然而不造作,笔尽而意犹在,在结字和用笔融入了自家的感悟和创作理念,使其高古之余,更加清奇、雄强。宋先生的篆书气息古朴且篆法纯熟,特别是其对甲骨、金文长期练习深熟于心,直至如今用之自如的境界。其书用笔丰富、老辣。在技法锤炼下过很深功夫,熟悉使用露与藏、方与折,特别是绞转笔法,加之用墨的生涩,读之,苍茫、劲道、沉著痛快、浑然朴茂!墨色由浓至枯、由润至渴的自然过渡,丰富了阅读的内容,流露出作者厚重的古文字和综合文化修养,雅士之气扑面,作品耐读耐品。
宋先生将数十年学养、阅历、感悟倾注于方寸之间,厚积薄发,或刀下,或笔端,无不真气弥漫,令观者望之兴叹法度和意趣都做到了互相融合、互相渗漏的境界,细细读之,似乎若清泉流淌山间之感,有一种自然情趣漫溢而出。
宋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章法布局中,有着过人的新颖之处,粗线不臃肿,细线不纤弱,情趣盎然。他的作品,时而质朴典雅、劲健端庄,时而奇崛险峭,遒媚挺拔,仔细品味,顿生古拙悠远之韵致。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以古典为本,通过感悟先贤创造的审美情趣,积极置换成自己艺术风格。在他的创作构思中,又带着很浓的时代特征——以自然朴质作为根本,以豪爽激情作为灵魂,力求在对传统进行梳理与吸呐之后,转化为体现自我性灵的艺术风格。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宋哲金先生真正做到了“不为笔奴,只为笔主”,用笔极其轻松自然,但又笔笔遒劲、入木三分。这种能力的实现,除了创作心态上的不刻意、无拘无束,还要对篆书结字的高度精熟以及准确把握篆书的抒情倾向。宋先生是在树立古拙而又清雅的风格中采用朴实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审美能力、书外功夫、意境转换与实现能力非同一般。
宋先生的行草作品笔法纯熟,逸势酣畅,纵横诡谲,收放自适。笔墨使转变幻,线条圆厚纵挺,章法迤逦而气脉畅达,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用墨技巧娴熟,气韵生动;字体大小穿插,疏密有致,点划变化丰富,方圆兼济。品读宋哲金先生的行草作品,可以看到他以气行字的书写方式,字的各种特征甚至笔画的相互冲突都服从于他奔放的气息,再加之他对笔的精细控制呈现的节奏,也恰恰是这些内容的存在使得阅读成为了可能,有了阅读也就有了欣赏,总让人感觉过瘾,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唐人张怀瓘语)宋哲金先生书法作品既具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具有现代书法的新颖语言。他把传统笔墨的写意性特征抽绎出来,作为书法技法的基本语汇,然后融已意、会已心,文字、书法共同交织成一个绚丽缤纷、意味浓郁的世界。
陆明君先生言“书法立格,当以雅正筑基。雅而能附守于大美,得乎大众通感;正则具磊然振迅之资,而通乎骨气洞达之境。” 宋哲金先生的书作以雅正为基,温厚质朴、古拙淡雅,又掺之飘逸、峻拔,含蓄中兼容豪放,温雅中融合古拙,为世所爱。
宋哲金先生能画,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把情志、笔墨、章法等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画作品虽牡丹、墨荷、牵牛、葫芦兼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等题材,但简约明快的笔法,旷达舒展的构图,清雅纯和之气象,构成意趣盎然、气息鲜活、韵致爽雅的画面,恰到好处地与书、跋、印浑然一体,全无泥古不化之气,充满悠悠神韵与生命的律动。无论什么主题,先生都很注重立意,讲究意在笔先,如梅之迎风斗雪、菊之傲霜耐寒以及兰之素雅清幽、竹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的风采和神韵,都能通过缜密的构图、精心的布色和娴熟的墨法笔法,使主题酣畅淋漓地表现到极致。他的构图讲究宾主有序、虚实有致、动静交融,层次分明。布色则注重整体观念和局部特写相结合,疏密参差有度,使得画面繁而不乱、松而不散,张弛有致。同时巧妙运用留白,给读者充分的思想空间,可谓恰到好处。一幅好的画作如同一首好诗,要讲究起承转结,宋哲金先生的作品总能开合有度,情景相融,诗风、墨韵、笔趣、笔力和谐统一,故能抓住读者的灵魂,从而极大地表现美的韵致,令人赞叹。
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写意花鸟亦同理。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可见写意画之写“意”的重要。综观宋哲金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其以鲜明的艺术语言形成清雅简约的自家风貌所追求的一种“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的艺术境界,不拘泥于物象的形迹,并善以夸饰性的笔法表现“不似之似”的美,画面笔墨简洁率意,形简而意真。先生的画还有一股儒家的温文之气。钟情笔墨,但却抒情于收敛,时而喜欢用色,但却正色于度,不激不励,不急不噪,谦谦君子之风,常荡漾之于笔墨之间。
明代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有言:“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由此我们可以明了书法之道的途径、次序、任务,以及所涵艺术进境的普遍规律。进而言之,成功之果与所致之由,亦在其中。这是经过历史和事实所证明的。真有个中经历者,冷暖自知,大非易事。明眼细心之人,会从宋哲金先生的作品本身察出他在艺术研习和表现上的“来踪去迹”,作品的美质含量和深刻程度,以及蕴涵和折射出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念。这些丰富的信息均存在于作品之中,或隐或显,由微见著,因表及里,作品本身即是最佳的载体和镜子,客观显示和主观追求自然也寓于其中。孙过庭《书谱》有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所说的是一般规律,并非说一定要人到老年才能达到“通会”的境界,才能与书俱老。宋哲金先生积三十余年功夫孜孜以求的书画印艺术有很强的互补性。他在书法中融入金石味,在篆刻中体现画之章法布局,画中又吸收书写味,这充分反映出先生在书画印艺术创作实践中已经进入一种“通”的境界。
张天弓先生说“书法艺术是个『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减少遗憾,让幸运常伴,希望幸运常伴宋哲金先生左右。
祝宋哲金先生书画印艺术不断创新,硕果累累。漫成俚句以赞:
砚田躬耕冬复春,
松风墨韵展鸿痕。
禅心清雅无尘迹,
翰墨风采润古今。
谢吉昌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兰亭书友会创始会员、白山印社社员、晋阳印社社员、吉林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蛟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当代书法网特约评论员